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陕西铁路工程职技学院探索文化育人新途径效果好
2013-09-18 11:25:00

  日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技达四海  能行天下——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技能文化塑造纪实》荣获2013年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这是该院连续第五次获此殊荣,也是对该院“技能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充分肯定。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素质高+技能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其文化建设不仅具备大学文化的共性,更要凸显职业特征。多年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校园环境营造技能文化氛围,教学改革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校企合作融通企业技能文化,技能竞赛打造技能文化平台,专业社团拓展技能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崇尚技能、技高为荣”的技能文化理念,学生崇尚技能、学习技能蔚然成风,为培养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营造技能文化氛围

  为将技能文化内涵转化为具体的“文化符号”融入校园环境之中,陕铁职院通过集思广益,精雕细琢,努力将校园的一标一识、一景一物、一墙一壁都打造成为技能文化的宣传阵地。

  ——校园VI设计:让一标一识都“传能”。该院吸纳企业文化元素,将技能文化融入校园VI设计,凝练而成了凸显技能文化精神的校训、校徽和校歌等。如该院确立的校训是“德修身、技立业”,意旨“以德修身,育人先厚本;以技立业,成才须固根”,砥砺师生厚德强技、奋发有为。

  ——技能文化景观:让一景一物都“含情”。打造体现技能特色的路文化和广场文化,以我国铁路干线和建筑工程专家命名校园内道路,如青藏路、鲁班路等,学院主广场命名为“天佑广场”;在校园文化雕塑区树立了建筑大师詹天佑、茅以升、鲁班的头像;教室内陈列历届学生自制的隧道、桥梁、盾构机等模型。

  ——技能文化环境:让一墙一壁都“说话”。在教学楼、公寓楼道设计了企业文化长廊、校友风采长廊;校内实训室做到操作规范、技术标准等上墙,利用图片、警句等营造职业氛围;宿舍楼梯踏步张贴技能文化宣传标语,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浓郁的技能文化环境的熏陶。

  教学改革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理念创新,把技能实践作为教学中心。按照理论够用、重在实践技能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院各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所占比例均达到50%以上,使“实践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模式改革,把五大能力作为教育重点。按照“能力目标、项目训练、学生主体”的原则,所有专业课程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改模式,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院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将“识图能力、测量能力、试验检测能力、力学计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所有土木类专业学生的五大基本核心技能进行重点培养,同时突出各专业的个性化专业能力培养,实现每名学生都基础牢固、优势明显、特长突出。

  ——双证准入,把考取双证作为基本条件。该院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但要有毕业证,还至少考取一个技能资格证。否则,学院不予推荐工作,且不能获得毕业证,从而实现一专多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融通企业技能文化

  深度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校企之间的文化对接,而文化对接同样离不开校企合作。该院通过校企战略对话、思想文化互动等五大载体促进校企技能文化有效融通。

  一是校企战略对话,陕铁职院制定了院领导深入企业调研制度,并定期邀请企业领导来院座谈,形成战略对话机制。二是思想文化互动,建立专家论坛、校友论坛等平台,聘请王梦恕、窦铁成等先模人物及历届校友定期到该院作报告,传播前沿施工技术、交流成功经验。三是人员文化交流,建立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制度,每年均安排20名以上骨干教师、10余名处科级干部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定期组织大学生艺术团到施工现场慰问演出,加强校企双方的文化交流。四是企业文化体验,每年均安排大批学生到企业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将技能培训课堂搬至施工现场,在锻炼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让他们充分感知、体验企业文化,提前进行职场预演。五是制度文化借鉴,吸收、借鉴铁路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在办公室、教室、实训室等场所均推行“6S”管理,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工作效能;传承铁路企业优良传统,对学生实行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培养政治合格、作风过硬的铁路建设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