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人民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
2016-03-23 09:28:00
青海民族大学

  3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协议签订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3层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校长助理郑水泉,青海省副省长匡湧,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小杰、高教处处长梅岩,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燕武、校长何峰、副校长王刚出席签约仪式。中国人民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同参加仪式。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主持。

  仪式上,洪大用介绍了参会嘉宾和两校合作背景。匡湧、靳诺先后作了重要讲话。刘伟、何峰代表双方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

  匡湧首先对两校签署对口支援工作协议表示祝贺,并代表青海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对中国人民大学给予青海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此次重点对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文学院、政治学院进行帮扶,就是发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数量多、门类全、水平高、贡献度大,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帮助下,青海民族大学一定能进一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积极参与青海改革发展战略,为青海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匡湧指出,希望青海民族大学乘签订对口支援工作协议的东风,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和雄厚实力,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立足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实际,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匡湧强调,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携起手来,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深层次、多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靳诺指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建设,是支援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也是参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契机。以往对口支援多所西部高校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也能够为进一步做好支援青海民族大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她说,中国人民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在过去半年时间里来往密切,前期工作扎实,为今天正式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奠定了基础。

  对于将要开展的对口支援工作,靳诺强调,一是要强化统筹协调。双方要努力通过制度化的协议体现双方学校的战略意图,保证规划能够按照既定轨道和步骤稳步实施。中国人民大学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推进对口支援的各项任务。二是要激发学院参与。对口支援的工作涉及到学科布局优化、科研工作协作、联合培养学生、干部交流锻炼等方方面面,需要双方将任务下沉到学院,积极探索学院层次的具体支援内容,实现项目落地。此前,双方的法学院就开展过相关合作,这种对接可以结合青海民族大学的优势学科开展更多力所能及的支援。三是要创新支援形式。对口支援工作更多的应该内化成为受援高校自身发展的实力,发挥出乘法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更要积极创新对口支援的形式,探索以“互联网+”的理念,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推动支援高校的优质科研资源与受援高校实时共享,使双方师生迸发出交流互动新活力。

  靳诺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一直立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角度,立足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高度,看待和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她说,我本人曾长期在西部地区工作,深感教育对于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此次与青海民族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工作协议,是人民大学落实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的光荣使命,学校将上下齐心,凝聚力量,开拓创新,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

  签约仪式前,双方在明德主楼13层第三会议室进行了会见和交流。匡湧在简要介绍青海省省情后说,“两会”刚刚闭幕,中国人民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工作协议,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对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和热情,更是落实习总书记在参加青海团审议时作出的“更加注重教育脱贫”“努力培养优秀民族干部”指示的具体举措。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